微信邦 发表于 2023-11-21 09:48:21

在微信G做技术,先找到自己

全文共4038个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点击「接受」按钮后,kisaki长舒一口气。从秋招开始,他的心就一直悬着,「接offer」像时钟一样不断拨弄着他的神经,让他很难放松警惕。但真正接完offer,他又有些迷茫,学生时代即将退场,他不知道工作是什么样,和在学校实验室敲代码有什么不同,他想象不出来。对真实场景的解码要在半年以后,他真正进入了微信G的技术部门,但接offer时的他对工作的感受还是未知。

始于热情

2020年,kisaki本科毕业后以校招生身份加入了微信G,从事后台开发工作。当时跟就业大军中许多人想法一样,他也觉得要读个研究生,认为这样在就业市场上更有竞争力。他一边准备考研,一边投简历,结果还不错,他接到了好几个offer。“直接到达终点也挺好的”。回顾自己接offer时的心路历程,kisaki认为自己对技术很有热情,同时积累了一些软硬件基础。“面试官可能觉得我比较有潜质。”kisaki老家在安徽一个四五线小城镇,上小学时他被父母接到了深圳,兴趣在那个时候产生。kisaki在深圳接触到了人生第一台计算机,最开始吸引他的是电脑游戏,再后来他对游戏技术、代码产生了兴趣,于是自学编程。在上大学前,论坛对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交流平台,他和其他同好彼此交流经验,“锤别人”再“被锤”,他觉得这很像游戏里的“打怪升级”。遇到困难时,kisaki很愿意主动理解并解决它。热情是困难的解药。kisaki说自己刚来微信G的时候也会遇到各种头疼、搞不定的问题。“我记得当时跟leader聊天,他说这很正常,每个刚进入职场的人都会经历,但是只要有热情,愿意琢磨,就能很快找到方向和解决问题的出口。”之后kisaki慢慢找到了工作的节奏,这种焦虑感就越来越少出现了,取而代之的是解决一个个问题后的愉悦。
apple毕业于广州一所二本院校,从毕业到加入微信G做开发工作,已经近十年了。apple刚上大学时的专业是网络工程,但真正接触后发现自己并不感兴趣,于是他转去学习软件工程。“当时大家普遍不知道毕业要干嘛”,apple也不知道,但他觉得软件行业更具备“创造东西”的可能性,符合自己的期许。加上学校有相关条件,软件收入也更可观,apple决定试试。他一开始接学校的项目,后面做得顺手了就到外部平台接单,当时还有几个同学和他一起做,“大家一般在晚上和周末做项目,每个月能进账四五千”这对他来说是很大一笔收入。拿到第一笔钱的时候,他还请寝室同学吃了一顿宵夜,那种成就感,apple至今记忆犹新。2013年,apple上大三,靠着之前积累的项目经验,他成功进入了腾讯实习,参与腾讯一款产品的研发和维护工作。那是apple第一次真正接触到硬件,从驱动到系统到应用,是apple职业生涯的新开始。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一个人面对全新领域,压力很大,但是过程很惊喜,“每天都在吸收新的知识,而不是一直在做重复低效的劳动,蜕了一层皮,但也打开了新世界。”勇于尝试,勇敢试错
有热情是第一步,但想从工作中感受到成长,只靠热情还不够,还要勇于尝试,勇敢试错。在微信G,程序员几乎没有只做“分内”的情况,更多时候是一个人要完成“0-1”的全链路工作。alex主要工作是算法引擎,没进来之前,他以为自己只用对分工的部分负责,但实际工作中,围绕算法引擎的开发、运营、监控,全链路工作他都要做。微信G要求程序员不仅是对过程负责,更要对结果负责。不只是alex,从员工到组长,大家都是如此。alex大学期间并没有运维经验,一开始总出错,最严重的时候出现了服务器负载打满,拒绝服务的情况。服务器发生故障后,alex组内组织了复盘。“鼓励大家勇敢试错的同时,也希望大家能从错误中提高认知,下次不要再犯相同的错误”,这是leader希望他从错误中得到的。
david是2021年的校招生,从事数据科学工作。在一开始的工作场景中,david很受挫。他的工作内容除了要做技术方案,还需要把技术方案推荐给各业务部门,所以经常会出现做好的方案因为成本高不被业务认可;或者做了好久的方案,发现方向错了或者是问题不再被关注的情况。这与数据科学的工作性质有关,就像做数学题,学生时代只用考虑怎么解出来,但在工作之后,还要考虑怎么把解题方法教给业务部门。这对david来说是不小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david碰了很多壁,也尝试了很多方法:做调查、设计并对方案优化和创新。“当时还发了论文,申请了专利”虽然过程比较曲折,但是做成之后很有成就感。他不断试错、调整方案,在一年后的绩效考核中,david得到了最高评价,这给了他很大的鼓励。高评价对david最大的改变是,他工作不再瞻前顾后、彷徨失措,而是将评价标准转移到了自身。“我开始真正在意什么样的方案是我觉得好的,我觉得这个事情最关键的点是什么,我如何顺着业务的需求找到它”。“当我们把正反馈建立在外部评价之中,错误变成了很可怕的事。但如果把评价标准变成自己是否能在错误中获得成长,那么我们应该更大胆地去做。”找真正有价值的命题
将评价标准转移到自己身上,真正去思考“我”想做什么。为了达成这个期望,更多时候微信G的技术 leader会鼓励大家结合业务需求和个人发展兴趣主动找问题,并尽可能给予他们可以自由探讨,去思辨“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命题”的工作环境。这也是alex最初选择微信最重要的原因。2021年,alex博士毕业,除了微信,当时还有其他几家互联网公司的头部计划和创业公司也向他伸出橄榄枝,但alex最终选择了微信。“有没有让你感觉到舒适和尊重,这在面试时就能感受到”。alex回忆起自己当时和面试官对他说的话“招你进来我们不会限制你,说你必须要要做什么事,我们只给你准备资源,剩下的你可以根据你自己的兴趣来”,这打动了alex。alex上学的时候,实验室里也是这样的氛围,alex觉得可以无缝衔接到微信G这个新环境。但真正加入后,alex发现具体工作场景和自己最初想象的不太一样。微信G非常清楚尊重人才、让人才在宽松的环境中发展的重要性,但落实到程序员具体做业务的层面,要做什么?怎么做?程序员自己是第一责任人。alex觉得这与学生时期非常不同,做学生的时候通常在解决问题,而进入工作场景什么真正有价值的命题,成为alex首要解决的部分。

alex曾做过一项对大模型的研究,过程中,模型的参数、算力数据都得到了提升,他当时觉得这个模型应该是具备了一些人工智能的形态,但是由于还没有搞清它的原理,所以到业务落地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给了alex很多深挖的可能性。探究过程中,什么问题值得研究?什么问题不值得研究?经常会发生在他们的业务讨论里,做了一半换方向了是常态,没有结果更是常态。这里更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没有明确答案的命题,但是几个人去思考、去辩论、去实验,把命题变得更深入清晰甚至落地成有价值的业务。这需要你与微信深度的绑定,不仅是研究内容层面,还有做事的方法、对业务的认知。apple有相同的感受,他现在是微信某开发组的leader,对于组内员工的业务交付,他不希望他的团队成员是等待别人安排任务,做纯执行的角色。例如数据上报这件事,如果组员在分析数据的同时能识别业务或技术问题,提出更好的方案,甚至有新的实验结果验证”,这样才算把岗位价值发挥到极致。突破边界,突破惯性

在微信G做技术,程序员有很多跨界尝试的可能性。做好技术实现,对许多程序员来说只是一个出发点。wenhe是微信G某个独立产品的技术leader,在他看来,很多业务如果只考虑技术问题,那这个问题很简单,“做就行了”。但实际工作场景往往涉及数据、产品甚至商业,这需要开发更深入的了解需求,不仅是产品需求,更重要的是要跳出程序员的身份,问自己到底想做出来什么样的产品。
开发同学在工位旁的零食摊试点新支付设备wenhe还记得某独立产品项目立项时,市面上已经有同类产品了,所以完成本身并不难。但具体到业务讨论部分,“怎么才能让用户愿意持续阅读下去,每个字怎么摆、在哪里换行、插入多大尺寸的图片、基本功能的设置、要不要上线社群类的圈子....”这些都需要程序员的参与。参与过程看似突破了程序员要思考的边界,但其实还是在服务于最后要做出什么样的产品。
在微信G做技术的同学往往要站在用户的角度,设身处地去想象他们的需求,这种想象不是冰冷的字符、代码,而是你真正使用产品时的场景、感受。在更深入了解技术逻辑和用户需求的过程中,技术同学会逐渐生发出一些产品气质。“当时组内有讨论要不要给内容增加时间的问题,有些同学从用户需求、数据反馈的角度,觉得这个功能很有必要,但是后面说服wenhe的是,一个技术同学提出,如果真的想看时间可以返回桌面去看,而不是在浏览内容的过程里去打扰用户真正沉浸式的体验。”xinde以校招生的身份进入微信某部门做开发工作已经三年多了,他还记得刚来微信G时,组内讨论某个业务理想架构的场景。当时大家对“系统逻辑分层”的分歧很大,太多层次会提升调用复杂度,太少层次会提高迭代成本,增加可用性风险。在这场讨论里,xinde发现在团队里,思辨能力非常重要,所以后面自己主导一些业务时,xinde就会主动去深究这个业务形态背后的核心愿景。“之前接到过一个产品需求,对方想通过用户活跃度标签对产品入口进行差异化曝光,但在交流过程中,我发现曝光其实可以用一种更便捷的途径,不仅找准了问题,而且节约了开发成本”。brian在微信的一款ToB产品做前端开发,与此同时他也尝试过独立做产品,这对于他来说是美妙的体验。brain和几个技术伙伴一块搭建了产品的开发者社区,开发人员可以在里面询问技术问题,这个社区为toB产品与外部开发人员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让沟通过程顺畅很多,也能更清楚知道彼此所面临的问题,节省了沟通成本。对于brian来说,做社区产品的需求不是谁告诉他,要求他必须要这么做的,而是在具体业务场景下,例如需要和外部公司沟通但得找中间人引荐,有个技术问题实在搞不明白又不知道可以问谁,那一刻brian很想要创造一个大家能在里面自由讨论技术问题、无障碍和外部人员沟通的开放社群。这个过程中,brain把自己看成了创造者,而非工具。“在业务中找到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用技术实现它、完善它,让这个产品变得更符合预期”。(文中alex、apple、kisaki、david、wenhe、xinde、brian为化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微信G做技术,先找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