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正义判官”的形象,竟然是被包装出来的?
公元1062年,包拯去世了。包公最著名的官职是开封府的知府,好像他一天到就忙着王朝马汉升堂断案。但其实,开封府的知府,他满打满算也就干了一年零三个月。他的主要任职岗位,都跟财政或者监督相关。他断过几个案呢?正史野史加一块,不到十个。所以你看,作为一个官员,包拯的长项真的不在断官司。可是一千年后的今天,哪怕是最偏远的村口,只要一说黑脸上带个月牙,人人都知道是“包青天”。他成了清官的代名词、正义的化身,是中国最具“国民影响力”的历史人物之一。为什么一个断案记录寥寥、主要做财政工作的官员,最后竟然成了为百姓主持正义的“青天大老爷”?宋朝的知名大臣比比皆是,但只有包拯的名声越来越大,一路变成了大名人、大IP。历史上的清官、好官多了去了,能断案的也不少。但为什么偏偏后人只为这个干了一年零三个月的包拯立庙,只敬仰包拯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