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回复: 0

五条规则,让孩子合理用AI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3 08:4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起怎么让孩子使用AI,家长们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担心。假如不让用,会担心孩子在新技术面前落后。假如过度使用,又担心孩子会依赖AI。
到底怎样让孩子们合理地使用AI?今天,得到联合创始人、《AI学习圈》主理人快刀青衣老师来回答这个问题。
前段时间,快刀老师和教育专家沈祖芸老师,还有北京十一学校的十几位老师,前往美国实地探访当地的几所教育创新学校,同时也去参加了由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和美国课程与教学发展协会两大组织合办的全球教育峰会。
快刀老师跟很多在教育一线探索AI的老师、校长、创业者进行了深入交流。接下来,他将跟大家分享这次美国行的所感所得。作者:快刀青衣
来源:得到App《AI学习圈》
01
把AI当作一项“全校工程”来推进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一所旧金山湾区顶级私校的案例。我先简单介绍一下这所学校,Nueva,只说它是“顶级”,其实还不够准确。所学校叫Nueva,只说它是“顶级”,其实还不够准确。在美国家长常参考的Niche排名里,这所学校的高中部综合实力在整个旧金山湾区排第二,而在K12教育质量和STEM科研深度这两个维度上,它是全湾区第一。放眼全美,这所学校在高中STEM学科领域也是名列前茅的。可能有些同学还不太清楚STEM是什么,简单解释一下: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的英文缩写。有着这样扎实科学底子的学校,从办学理念到老师和学生,对AI的理解和使用方式,非常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学习。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特点,就是这所学校在招生阶段的竞争就已经非常激烈了,录取主要依靠智商测试。想进这所学校,有一个硬性标准:智商测试需要达到130以上。介绍完学校的背景,我更想跟大家聊聊他们是怎么使用AI的。今天来分享的有两位嘉宾,一位是这所学校的校长,另一位是负责教务和AI委员会的负责人。这所中学专门成立了一个AI委员会,和AI有关的所有决策都是由这个委员会来负责的。它的核心目标是“深入理解人工智能在伦理、环境和社会层面产生的多维度影响,并推动相关群体对此进行认知和探讨”。这句话挺学术的,有点那种“虽然听不懂,但感觉你很厉害”的感觉。其实他们的核心任务主要有两块:一是制定学校整体的AI发展方向,二是当老师或学生在使用AI的过程中遇到棘手问题时,委员会可以出面协调、讨论。所以这个组织,其实有点像我们上学时的“班委”。大家都知道,选班委往往是一个班里最难的事。而这个AI委员会,也不是由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这些“高层”单方面组成的,它覆盖了六种不同的角色。首先,当然要有来自学校层面的高级管理者。今天来和我们分享的老师,就代表的是这个角色。第二种角色是教师代表,主要是那些在使用AI和推动AI普及方面非常有经验的老师。他们的工作重点是把AI引入课堂、设计教学案例,以及反馈教学效果。虽然她没有特别强调,但我觉得他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职责,就是为其他老师树立一个实践榜样。第三类角色是技术人员,负责在学校内部选择和部署AI工具,同时确保数据的隐私和安全。第四类是图书馆管理员。当然,这可不是我们印象中只负责借书还书的那种管理员。我去过他们的图书馆,那里除了整整齐齐的书架,还有一排排电脑。这些图书馆老师除了管书,也管设备,所以他们的工作更偏向于管理数字资源,并教学生一些基本的信息素养。第五种角色是家长代表。他们的加入,其实就把家庭的需求和视角带了进来。这个角色表面上看不太起眼,但实际上能发挥出很大的作用。毕竟这是旧金山的顶尖私校,能负担得起学费的,很多都是AI公司里的核心高管或科学家。也正是因为这些家长的加入,让这个委员会的资源和视野一下子“打通了任督二脉”。参观的时候我们也看到,虽然是放假期间,学校里还有学生在上夏校。其中一个讲授人类学课程的班级里,带课的老师就是加州大学的教授。而这个教授,还是一位高二学生的家长。第六种角色就比较好理解了,是学校的校董。毕竟他们负责资金投入,自然也需要确保项目的合规性和可持续性。这个委员会横跨了管理层、教学一线、技术支持、家长等各类利益相关方,也能看出Nueva这所学校是把AI当作一项“全校工程”来推进的,而不仅仅是IT部门或个别老师的事。

02
使用AI的五条规则
介绍完这个委员会,我想接着分享一下这所学校关于使用AI的五条守则。我将用更通俗易懂的话跟大家讲讲。

在进入具体内容之前,有一句话很能代表这所学校对AI的整体态度——“在这里,欢迎你大胆尝试AI,但请你始终把‘人’放在最核心的位置。”第一条的原文是:“明确把AI的使用对准你的学习或者工作目标。”意思很清楚——AI是工具,不是目的。所以在用它之前,先想明白:“我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比如写论文时,是想请AI帮你找更多切入角度,还是深入分析某个具体话题?搞清楚需求,再决定要不要用。第二条是:“核对AI给出的事实、推理过程以及可能的偏见。”简单说,就是别完全相信AI。它有时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你可以把它当成一个“自信满满但常常编故事的实习生”——用它没问题,但该自己动手验证的,还是得认真查一查。第三条是:“不泄露隐私,如果拿不准该不该发,那就别发。”这点挺直观的。比如老师布置写一封给家长的邮件,有同学想请AI帮忙润色语气,那就不能把家长的姓名、电话、住址一股脑发进去。第四条是:“切记:用AI产出的作品,责任仍然在你。”这句话很好理解——AI现在还没进化出“背锅”的能力。它生成的所有内容,最后署名的还是你自己。如果出现抄袭、侵权、错误,那就不能说“是ChatGPT写的,跟我无关”,责任永远在使用者这边。第五条是:“给学生使用AI时,确认是否符合年龄限制。”意思是,小朋友还没能力分辨AI的风险或判断信息真假,所以必须选用适合年龄段的工具。鼓励他们用AI没问题,但不能等同于放任自流。在参观电脑房和路过教室的时候,我们看到一些小学生也抱着电脑在用,就顺口问了校长:学校对电子设备的使用有没有什么规定?校长说,从三年级开始,学生就可以带自己的电脑到学校,因为有不少学习任务确实需要用到。但如果没满13岁,是绝对不允许带手机进校园的。说到这,校长还无奈地苦笑了一下,说沉迷手机大概是全世界教育界都头疼的问题。所以学校定了一个明确的规定:13岁之前不能带手机,没有任何例外。哪怕学生说自己要打车、联系家长也不行,规则就是规则。另外,由于这所学校的学生智商高、技术能力也强,学校在管理上也必须不断升级,不然学生很容易就能“绕过系统”。还有一个小细节,虽然学生可以用电脑,但能访问的网站都必须经过学校审核,只有在白名单里的才能打开。我是怎么发现这一点的呢?是在学校的时候想打开Get笔记网页版,结果打不开,因为它不在白名单内。在给小学生或初中生普及AI时,这所学校还有一个小妙招——请本校的高中生来给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使用经验。比如分享“AI帮我做得最好的事情”和“AI曾经坑过我的那些时刻”。其实大家都清楚,对于小学高年级或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老师讲什么未必有那么大的说服力,但如果是自己认识的高年级学长学姐来分享,那种自豪感是完全不一样的,更容易听得进去。其实不管是AI委员会还是这五条使用准则,大家也可以思考一下,它们并不只适用于学校。有很多细节,其实对企业或个人也挺有启发意义的。比如现在不少单位设立了AI创新部门,但往往角色比较单一。如果能像Nueva那样,引入几个角色不同但视角互补的同事,效果可能会更好。最后想说说他们学校的一个保留活动。校园里有一条穿过树林的山间小路,还有一定坡度。每年,学生们可以自由组队,用纯手工的方式制作各种样式的四轮小车,从坡顶一路滑下来。为了安全,路两边会堆上厚厚的稻草垛,防止小车冲出赛道。从往届的比赛录像里可以看到,有些小车飞得很快,跑着跑着就散架了;有些车根本刹不住,但无论设计成什么样,孩子们都不会受伤。其实想想看,这和我们对待AI的态度也挺像的。不管是在企业还是学校,只要有清晰的边界和可控的环境,就应该大胆地用起来,才能真正跟上这个AI时代的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微信邦网联系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鲁公网安备 37082802000167号|微信邦 ( 鲁ICP备19043418号-5 )

GMT+8, 2025-7-31 06:29 , Processed in 0.07405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Wxuse Inc. | Style by ytl QQ:140006928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