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咱们正处于AI技术爆发的关键时刻,几乎所有行业都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创新和探索。每个人都在这股时代浪潮中感受着冲击。
同学们不妨跟我一起做个思想实验。现在DeepSeek虽然还主要是处理文本输出和交互,但我觉得今年它肯定会大力发展多模态的分析思考能力。也就是说,AI不再只是根据你给的指令来思考,还能分析它看到的图片或视频。如果这项技术真的成熟了,会发生什么事情?
01 当AI开始“狗仗人势”
有一个场景,大家可以几乎肯定它会发生,那就是一些企业开始用AI来做内部的视觉监控。大家想想看,以前很多公司有监控,通常也就放在关键的地方,而且很难做到360度无死角的监控。更重要的是,过去的监控大多还是靠人眼去看,结果呢?人总会休息、走神,错过一些细节。
但是现在,几千块钱就能买到一条功能强大的机器狗,再加上一个免费的DeepSeek模型,它不仅能思考,还能推理。如果再给它加上实时的视频分析能力,公司的每个角落就都能被盯得死死的了。
你想想,几条机器狗加上固定摄像头,就等于是有了固定的哨兵和移动的哨兵。管理层随时都能收到分析报告。更离谱的是,这些机器狗甚至能根据每个人的工作效率来搞“末尾淘汰制”,跑到某人工位前,一边摇晃一边用老板的AI声音说:“根据今天的记录,你上了六次厕所,每次平均8分半;站起来接水9次,每次都在茶水间聊10分钟八卦;今天你的专注时间不到3小时,按照公司政策,明天你不用来了。”
这个场景,是不是让人有点毛骨悚然?我突然对我们熟悉的成语“狗仗人势”有了全新的理解。
大家可别觉得这事儿离咱们很远。这周,全球著名的风投机构YC在社交媒体上推荐了一家进入他们本期投资名单的初创公司,还发布了一条产品介绍视频。视频一出,立马引发了轩然大波,最后YC被骂得自闭,干脆把视频给撤了。
02
Optifye.ai
到底是什么样的初创公司能引发这么大的公愤呢?这家公司叫Optifye.ai。说到这个名字,Optifye可不是个常见的英语单词,感觉创始人把“优化”(Optimize)和“效率”(Efficiency)硬生生拼在了一起,想通过技术来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
不过,说得这么抽象,大家可能有点摸不着头脑。我来直接告诉你们,他们到底在做啥。其实就是在制造业的车间或者流水线上,装上一堆摄像头,能全程监控整个生产流程。然后,系统用真实的生产数据训练三天左右,企业主就能拿到一个自定义的仪表盘,随时掌握车间的效率情况。
这个仪表盘,YC删掉的那条视频里有展示。视频中,创始人假装自己是一个服装店老板,给他的创业伙伴打电话,这个创业伙伴被叫作“17号员工”。整个对话大致是这样的:
“17号,你怎么了?今天怎么这么低效?”
17号立马反驳:“我已经工作了一整天了!”
然后,老板直接拿出数据,来了个反击:“工作了一整天?你一次都没达到每小时的工作量目标,你的效率只有11.4%,实在太差了。”
接着,视频里的老板打开仪表盘,查看了17号过去15天的所有工作数据。画面中的场景,简直让人惊掉下巴。比如说,在第五条生产线上,第18个摄像头监控到的员工动作有点慢,就直接显示出一个刺眼的红色,老板一眼就能看见。
我顺便去他们官网看了一下,发现他们的产品愿景就是把制造业工厂的生产线效率提升30%,同时实时解决车间效率低下的问题。
他们在介绍自己产品的洞察时提到,制造业一直很难及时发现车间效率低下的问题。大部分制造企业的生产力,通常只用到了真实能力的65%。但有了AI之后,企业就能省掉人工,AI能精确地测量每个工作区的产出,实时监控,还能通过各种软件直接给管理层和老板发数据报告。
他们甚至总结出一句话:“如果你能测量它,你就能改善它。”
看到这个项目和介绍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应该是华人或者印度人做的项目,因为这里带着非常非常“卷”的气息。果不其然,虽然这个创始人在网络上没啥信息,但我还是找到了他在介绍自己产品时的一段说明。原来,他是印度人,名字叫Vivaan Baid,和另外一个联合创始人Kushal Mohta,两个人都是杜克大学计算机系刚毕业的学生。
而且,俩人家里是做制造业的,亲眼见过生产线效率低下的各种问题,所以他们的创业方向自然就锁定在了这块。
不过,YC原本是想把他们当做创新小能手来分享的案例,但视频一发布,瞬间引发了大批网友的反感,有人称他们的产品为“血汗工厂软件”,还有人把它叫做“计算机视觉压榨血汗软件”。
03
我们到底该用AI做什么?
当然,这只是一个初创公司带来的小小风波,我相信他们还是能找到一批用户群。但对我们所有人来说,类似的事件、类似的文化冲击,可能会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迅速扑面而来,咱们得做好准备,迎接这一波“AI风暴”。
在没有AI之前,哪怕有监控,也没有办法让人24小时盯着一堆屏幕看。但是现在有了AI,过去那些无法实现的事情,现在都能搞定了。那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到底该用AI来做什么?
就拿用AI来实时监控员工的场景来说,如果有一家国内的软件公司做出了这种产品,肯定会有一大批企业老板赶着购买。从短期来看,大家可能都会跟我一样觉得,工厂的效率肯定能提高。但是,换个角度想,这样的做法,真的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吗?
其实,这个问题早就有人研究过了,不需要等到AI时代。在90年代中期,就有不少关于工作监控的学术研究了。1995年,罗格斯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约翰·阿耶洛和乔治亚大学的管理学教授凯瑟琳·科尔布,就合作发表过一系列经典论文。其中最出名的是一篇关于“电子监控对员工态度和行为影响”的研究。
当时虽然没有AI,个人电脑和互联网也刚刚起步,但已经有公司开始记录客服人员的通话时长,数据录入员的工作速度,甚至还用键盘/鼠标监控软件来统计员工的活跃度。
于是,两个教授决定研究一下,当员工知道自己被电子化手段监控时,他们的工作表现和心理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他们设计了一个实验,分成了三个对照组:第一个是公开监控,员工知道自己被监控,且清楚哪些指标会被记录;第二个是隐蔽监控,员工知道有人在观察,但不知道具体监控内容;第三个组是明确知道没有监控的员工。
研究的细节就不展开了,毕竟那是30年前的事儿了。不过,结果倒是值得和大家分享一下。
监控短期内确实能提升生产效率,尤其是对那些自信满满或技能强的员工来说,它是正向激励。但对其他员工来说,反而成了负担。
不过,如果监控时间一长,不管员工能力如何,他们都会变得紧张、焦虑,信任感也会下降,进而影响对公司和领导的信任。
其实不看这些论文和研究,大家也能明白:一家连员工都不信任,要靠摄像头盯着的企业,怎么可能激发创新呢?
我突然想起十几年前,搜狐曾经推出过一个SNS产品。SNS估计大家都没有听过了,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微博网页版的上一个形态。它叫“白社会”。当时它的一个“功能点”很出名,就是键盘上有一个“老板键”。按一下,原本正在玩游戏或者看视频的界面就立马切换成Word文档,老板走过来的时候,看上去你正眉头紧锁,认真思考方案。
所以,哪怕未来AI真的开始监控我们的工作,我相信肯定会有新的反AI监控产品应运而生。欢迎大家跟我聊聊,你们怎么看待这些“降本增效”的AI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