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回复: 0

你必须极度自信,即使这不是真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14 09: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段时间,日本的“末日预言”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热度直追马斯克的“美国党”。预言中末日的具体时间是7月5日,但现在过了一个多星期,依然风平浪静。
虽然谣言不攻自破,但据说这个谣言已经给日本造成了5600亿日元,相当于人民币258.7亿元的损失。
这个谣言是怎么传出来的?谣言传播背后有哪些机制?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李南南来源:得到App《得到头条》01
一个“末日”谣言,把日本折腾了一大圈
这次谣言对日本造成了哪些损失?首先,游客的流失,据说受谣言影响,不少航空公司干脆暂停了日本的一些航线,连平日里人挤人的迪士尼都游客锐减。其次,股市波动带来的损失。受谣言影响,6月最后一周的日经指数下跌了3.2%,旅游、零售板块的市值蒸发了3000亿日元。最后,由谣言触发的公共支出。日本政府担心事情失控,万一谣言演变成群体事件就麻烦了。于是,他们又花了一堆钱,去做舆情管控。一个末日谣言,把日本的政府、老百姓,以及打算去日本的游客都折腾了一大圈。其实你仔细想想,这件事其实挺奇怪的。你看,假如你在网上看到一个什么世界末日的言论,而且这个言论没有科学依据,没有数据调研,并且官方部门一再提醒消息是假的。在这种情况下,你有多大的可能性相信它?奥斯卡·王尔德说过,老年人相信一切,中年人怀疑一切,年轻人知道一切。为什么在末日谣言这种完全靠不住的信息面前,老中青就一股脑儿地全都信了呢?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知道这个谣言是怎么出现的。
02
“末日”谣言是怎么传开的?
日本的7月5日末日预言,最早能追溯到一本漫画书,书名叫《我所看见的未来》。作者是漫画家,龙树谅,老太太现在已经70岁了。从1976年开始,龙树谅就开始画自己的梦,梦到什么就画什么。1999年,龙树谅从漫画界隐退,出版社把她的一些代表作集结成册出版,这本书就是《我所看见的未来》。而她做过的那些梦,就收录在这本书里。这都是些什么样的梦呢?一共是15个预言。即使用预言做包装,但它的本质依然是本漫画。但是,这本书传着传着画风就跑偏了,据说不少人开始相信书里的预言。其中最出名的预测,是2011年3月的东日本9级大地震。这个预测出自龙树谅1996年的一个梦。但是,其间也存在一些争议。因为日本的地震本来就多,历史上平均每100到150年发生一次8级以上地震。2011年的地震风险本来就偏高,因此也不排除是巧合。但是,这些怀疑挡不住这本书名声大噪。读者们开始拿着书里的预言一个一个对比,结果发现,里面的多数预言似乎都“应验”了。这个应验是打引号的。比如,有人说她2001年预测到了2005年的墨西哥湾飓风。但实际上,龙树谅说的是她梦到纽约、费城一带“能量扩散”,完全不是同一个位置,日期也对不上。再比如,有人说她梦到了2004年的印尼苏门答腊地震,但事实上,她的原版梦境是,梦到“地球波动以日本为中心”,并没有提到印尼的事。据说她还梦到过戴安娜王妃的车祸,皇后乐队主唱弗雷迪的死亡,等等。但不管这些梦到底准不准,你都架不住有人强行关联。而最近的一次关联,是2025年3月的缅甸地震,被关联到了龙树谅书里的“东南亚地壳活动梦境”。而更巧的是,几乎是同时,今年3月,日本政府发布了一个预测,说“南海海槽特大地震”未来30年发生的概率从去年的70%,提升到了80%,预计死亡人数可能会达到30万人,东京将受到巨大海啸的冲击。你看,这不等于是给龙树谅当气氛组吗?而事实上,关于南海海槽特大地震的预测早就有了。因为地质活动的因素,日本的专家早就有共识,南海海槽大地震迟早会发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假如最近十年没发生,那么未来十年发生的概率自然会提高。而就是在这个气氛的烘托下,2025年7月的大灾难预言在网上传开了,直到7月5日这天风平浪静地过去。就在前几天,这个预言被龙树谅本人证实是个乌龙。她说7月大地震的说法是出版社的编辑加上的,她本人只是很笼统地说过7月有灾,但7月5日日本将发生大地震和海啸的说法,是编辑自己发挥的。这件事还有个反转,这就是,日本民众的真实反应和很多人想得不太一样。早在7月5日的前一周,就有不少自媒体博主在日本做街采。从采访视频的情况看,人们的状态可以分成这么几种。首先,有人表现出了程度较低的紧张。其次,很大一部分人表示根本不信。最后,最让人想不到的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状态是,嘴上说着预言可能是真的,但情绪却有点兴奋。感觉就像坐过山车,或者玩密室逃生一样。借用网上的一条评价,说这些人是把末日预言当成了一场全民参与的大型过家家。他们嘴上说着相信,只是为了提升游戏体验,就好比玩剧本杀,你越入戏,体验就越好。而去囤积食品,抢购泡面,对他们来说也都只是这个游戏的一部分。
03
我们其实并没有那么好骗
前面说的不代表全部情况,不排除有人确实把预言当真。但我们想说的重点,是这第三类抱着“游戏心态”的人。你说他们不信传言吧,他们嘴上偏偏说自己信。但真的相信吗?你偏偏又从他们身上感觉不到紧张。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科研主任,雨果·梅西耶,曾经专门研究过人面对谣言时的真实反应。他给这个似信非信的状态起了个名字,叫“反射式相信”。你听到一个不知真假的传言,但只是姑且接受,并不会为此采取什么特别的行动。就好比有人告诉你晚上的星星看起来比太阳大,你可能不会去刻意反驳,但也不会整天惦记这个事,更不会大半夜特地跑到山上去看星星确认。再比如,法国的奥尔良曾经有个谣言,说镇上的犹太店主会拐卖年轻女子,而且镇上很多人都散布了这条谣言。但是,多数人也只限于说说,几乎没人报警,也没人冲进店里解救被拐的女孩。这种充其量“随手转发”程度的相信,就是反射式相信。比如,几乎每个城市都存在这么一个都市传说,某某大楼是鬼楼,里面发生过灵异事件。转发这些消息的人自己未必信,但丝毫不耽误他们转发。对他们来说,这就像某种情绪冒险。说白了,就当玩了。但与反射式相信相对的,叫直觉式相信。比如,你听到有人说,今天下雨。你可能不会去核实真假,而是顺手就带着伞出门了。再比如,有人说公司今天可能要查考勤,估计多数人也不会去找人力部门核实,而是本能地早点来公司。换句话说,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我们其实并没有那么好骗。我们多数时候都知道什么时候该机警,什么时候该放松。而且这一切都是在电光石火间完成的本能反应,不需要深思熟虑。
04
我们怎样应对未经证实的信息?
你可能会说,不对啊,既然很多人都不信日本的末日谣言,为什么日本的游客会减少那么多呢?这就要说到,谣言传播的另外一个机制,叫,越往边缘,传得越离谱,处在事件中心的人反而受谣言的影响最小。比如,当年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盛传夏威夷当地的日裔美国人都在给日本做间谍。但夏威夷本地人根本不相信这个谣言。因为他们经常接触到这些日裔美国人。再比如,20世纪50年代的一次流行病谣言中,有人说某某地方暴发了流行病,这个病如何如何可怕。事实上,这个地方确实出现了疾病,但关于疾病的很多危言耸听的描述都是假的。后来有人统计发现,本地几乎没人散布这个谣言,反而是离当地比较远的地区,距离越远,传得越邪乎。我们要说的重点是,谣言传播的方式。我们不对日本旅游的安全性本身做任何评判。基于这个传播逻辑,我们应该怎么面对那些未经证实的信息呢?简单说,这个信息的传播范围越小,离你越近,越值得留意。首先,对于远处的谣言,比如世界末日、外星人到来,以及各式各样的养生类谣言,可以果断不信谣不传谣。其次,对于相对近处一点的未经证实的信息,我们可以姑且换个词,不称之为谣言,而是叫传闻,或者小道消息。对于这些近处的传闻,可以适当留意。比如,公司里面谁要升迁,谁要离职,这些传闻有可能就是真的。再比如,《华尔街日报》以前有个栏目叫“华尔街见闻”,专门搜集各式各样的捕风捉影的传闻,结果这些信息后来被发现有50%都是真的。因为小圈子里都是熟人,造谣很容易被逮到,人们瞎编乱造的概率也许就会降低。最后,我们把距离再拉近一点,聚焦到自己身上。从某种程度上看,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些未经证实的信息。比如,有人说这孩子将来能当科学家,也有人说这孩子将来没什么大出息。但将来的事谁知道呢?这些都是未经证实的信息。对于这些信息,没道理可讲,只需要相信其中好的部分就行了,即使它们眼下还没有变成现实。有位印度裔的美国女演员,叫敏迪·卡灵,很多人以前都不看好她,但后来她不仅演了很多戏,还自己做起了导演。要知道,好莱坞的竞争是很残酷的,有人好奇她是怎么坚持过来的。敏迪·卡灵说,要自信,“你必须对自己极度相信,即使那不是真的”。而假如你一直这么自信下去,这些没准就会变成真的。关于这个话题,咱们先说到这。我们前面提到的雨果·梅西耶的观点,来自他写的一本书,叫《你当我好骗吗?》,得到就有电子书,万维钢老师也解读过,感兴趣可以去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微信邦网联系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鲁公网安备 37082802000167号|微信邦 ( 鲁ICP备19043418号-5 )

GMT+8, 2025-7-23 03:31 , Processed in 0.17705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Wxuse Inc. | Style by ytl QQ:140006928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